从作者是谁_从作者角度来帮助分析虚词

从作者是谁_从作者角度来帮助分析虚词

《五人墓碑记》中的“以”字一共出现15次,每次讲时都要对它进行分析,但总有几个地方拿不准,一带而过。总一带而过又觉得对不起学生,于是下决心整理之。
“以”字出现在下列句子中。
(1)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2)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3) 敛赀财以送其行
(4)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5)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6)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7)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8) 谈笑以死
(9)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10) 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11)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12)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13)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
(14) 人皆得以隶使之
(15)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2)(3)(15)中的“以”都可以译为“来、用来”表示目的关系,前面的动作的目的是后面的动作。再如“作《师说》以遗之”。
(4)中的“以”是“凭借……身份、以……身份”的意思 。全句意思为“当时以大中丞身份担任苏州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心腹”。再如“孙膑以刑徒阴见”。
  (5)中的“以”肯定还是连词,之前是“厉声”,之后是“呵”,合起来是“大声呵斥”的意思,这样就明显的看出“厉声”是来修饰“呵”的。“以”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
  (6)中的“以”不好说,一般讲为“才”,翻译起来很通顺,“中丞藏到厕所里才得以免遭殴打”,可是查遍字典也没见“以”有“才”的意思。能不能讲成“得以”呢?这种讲法倒能讲得通,“得以”中的“以”是“可以、能够”的意思,但是当“能够”讲时“得以”连用不能分开呀!例如(12)(14)中的“以”都是和“得”连用构成固定结构。那么到底怎么讲才好呢?我们再来看,(6)中的“以”前面是“匿于溷藩”后面是“免”,连接两个动作,语法上应该是连词。既然是连词,那么前后两个动作是什么关系呢?分析之后,还是觉得“匿于溷藩”的目的是为了“免”早挨打,“以”作目的连词好。
  (7)中的“以”最简单的解释是介词“把”,全句译为“不久把苏州暴乱之事向朝廷汇报”。当然还可以解释为“以……借口”,全句译为“不久就以苏州之民暴乱为借口向朝廷报告”。那个解释好呢?那就看站在谁的立场上,毛一鹭当然不认为是借口,而作者是站在苏州民众立场上的,当然不承认是暴乱。作者认为“吴民之乱”是毛一鹭的借口,“以……借口”更符合作者本意。
  (9)(11)中的“以”都是“因为”的意思。
  (8)(10)(13)中的“以”在结构上都是连词,都连接两个动作,都可以解释为相当于“而”,好多人遇到类似的也笼统地说相当于“而”,殊不知“而”作为连词时更复杂,它可以表示多种关系。因此把“以”解释成“而”还不够,还得说出具体表示什么关系的。“而”连接两个动作时可表示承接、并列、修饰、目的等关系。(8)“谈笑以死”中的“以”是表示修饰关系;(10)“脱身以逃”中的“以”表示承接关系,“脱身”和“逃”两个动作之间有前后关系。
(13)中的“以”不好说,说表示承接关系,到能说得通,不过总觉得太简单了,说表示目的关系,“保其首领”是为了“老于户牖之下”,又觉得不好,我们还是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作者认为“老于户牖之下”比起“激于义而死”来说是中不好的结果,作者认为是他们“保其首领”做法导致了“老于户牖之下”的不好结果。这样看来,此处的“以”解释为“以致”更为合理,“以致”表的是结果,而不是目的。
    通过对上面几句话的粗浅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虚词“以”用法非常灵活,有时候光从句子本身讲不好明确它的用法,这时候如果我们从作者的角度来分析,就有可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本文来源:https://www.3658090.cn/yuwen/6/

  • 相关内容
  • 10-30 教育部学生司|教育部:7类学生可免于高考直接保送上大学

    哪些人具有保送生资格?根据教育部文件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经所在中学推荐,招生院校审查并组织文化测试及相关的考核同意,可免于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进入高校学习。 一、高中阶段在下列全北京

  • 10-30 [有哲理的小故事]哲理故事三百篇(54)

    180、拿破仑在一次与敌军作战时,遭遇顽强的抵抗,队伍损失惨重,形势非常危险。拿破仑也因一时不慎掉入泥潭中,被弄得满身泥巴,狼狈不堪。   可此时的拿破仑浑然不顾,内心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无论如何也要课题研究

  • 10-30 有哲理的小故事_哲理故事三百篇(56)

    186、韩国某大型公司的一个清洁工,本来是一个最被人忽视,最被人看不起的角色,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一天晚上公司保险箱被窃时,与小偷进行了殊死搏斗。  事后,有人为他请功并问他的动机时,答案却出人意料课题研究

  • 10-30 有哲理的小故事|哲理故事三百篇(35)

    128、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长孙皇后知书达礼、贤淑温柔、正直善良。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课题研究

  • 10-30 [有哲理的小故事]哲理故事三百篇(34)

    124、一天,庄子和他的学生在山上看见山中有一棵参天古木因为高大无用而免遭于砍伐,于是庄子感叹说:“这棵树恰好因为它不成材而能享有天年。”  ?晚上,庄子和他的学生又到他的一位朋友的家中作客。主人殷勤课题研究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3658090.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2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